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软件所有四大美女研究员,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如花。啊讲错了,是韫美志美玉琳玉芳,第一位就是我的导师董韫美先生。这四大美女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男人。没错,他们是男人但是不约而同取了妩媚的名字,所以被同学们戏称为美女(玩笑之言,各位老先生莫怪)。美女之一的冯玉琳先生是当时的所长。老冯以前是科大教授,在我们这届学生毕业之前调到北京当了软件所的头。入所教育时,老冯痛说革命所史: “我们软件所对于中国软件的地位是什么呢?我们相当于延安对中国革命的地位。我们是中国软件的圣地!同学们一定要有远大抱负,不要辜负我们这块圣地!”很抱歉我辜负了冯美女的期望。不过我到今天还是没想明白为啥软件所相当于延安,是因为我们穷吗?
 
彼时互联网刚在中国起步,软件所是早期入网的单位之一,但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入网。像我们实验室的Sun Sparc工作站,可以发邮件和远程登录(telnet),但是因为出国的流量太贵,我们没有浏览网站的权限,最多能算互联网0.1。但是我们已经觉得这样很幸福了。用湘布同学的话说,电子信给出国插上了翅膀。以前要弄到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先得到图书馆遍查这些学校的通信地址,再一个个写航空信联系。几十个学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费事费时。现在好了,一个 for 循环分分钟搞定。
 
因为不能浏览网页,我们上网就是发发邮件看看新闻组还有闲人贴的黄夏留故事和王朔小说,或者用telnet上上BBS打打MUD。这里需要做一下名词解释,因为有些早期技术现在已基本不用了。所谓新闻组不一定是在谈新闻,而是一种类似于百度贴吧的东西,每个新闻组有一个主题,只要有一个邮箱就可以在上面发帖跟帖。BBS(公告牌)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按主题分不同版面,每个注册用户可以自选一个网名,然后灌水吵架打情骂俏,还可以一对一地私聊。MUD是一种叫“多用户地牢”的早期网游,可以多人同时在线进行。游戏界面极为简约,完全是纯文字交互,基本就是通过和系统聊天来完成任务,打怪寻宝结婚升级。我对MUD没啥兴趣,以玩BBS为主。
 
那时的BBS群雄并起,很多学校和研究所都有自己的BBS。我们在计算所、自动化所、化冶所、清华的BBS上都注册了账号,每天轮番登录消磨时光。我的网名是“斗十千”,不解释。那时的Unix系统汉化得还不好,不支持unicode。我们用的cxterm终端,一个汉字是当两个英文字符处理的,这样要删一个汉字要删两下,不然就会删掉半个,让后面的一串字都变乱码。坑爹的是,当时系统显示只有头半个字是乱的,要手动刷新之后才会发现一窝都熊了。插入也有这个问题,要很小心不能插在一个字中间。不过这点困难并不能阻挡我们上网的热情,无数的夜晚都在机房码字中渡过。
 
因为那时上网的人少,好多账号都住在中关村五道口一带,甚至就在88号楼。一来二往,好多网名和真人对上了号。比如一个叫瓦尔特的,原来是计算所搞自然语言和人工智能的白硕研究员。老白为老不尊,整天跟一帮学生泡在一起灌水,毫无违和感。一次瓦教授问一块3*3*3的豆腐不拐弯切成1*1*1的27块最少要切几刀,为什么。我抢答要6刀,因为中间一块6面都要切到。瓦教授回复“斗十千你好酷啊”。要知道那是二十年前,我们小年轻也刚开始学用“酷”这个字好不好。这个瓦教授还找我私聊过家常,扯些啥现在都忘了。没想到前一阵,我在微信朋友圈又看到瓦教授对类脑计算的高论,活跃不减当年。在此敬祝瓦教授永远年轻。
 
插播一则八卦: 我们一起在金马公司打工的大廖同学是瓦教授的学生。那时正好公司接了个活给人民日报写全文检索系统,需要分词技术(就是把一句话切成一串词语)提高搜索质量。这正是瓦教授的辖区。大廖把他在老瓦课堂上听来的分词算法现学现卖,给我们复述一遍,我司豁然开朗,当天晚上科研成果就转化为了生产力。开发完成,小孙测试了一下: “今日本公司休息”进去,“今日-本-公司-休息”出来,没日本公司什么事。众人皆点赞!

上一篇系列目录下一篇
 
 
话题:



0

推荐

老万故事会

老万故事会

156篇文章 18天前更新

老万,基层程序员。智商配置一般,主频较低,小内存患者。文化程度介于《知音》和《故事会》之间。偶尔写几个字,发在财新和微信公众号“老万故事会”(laowangushihu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