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去年完成了一篇短篇科幻小说《暗恋》,一篇短篇讽刺小说《我从 NB 公司技术带头人的位置上离职》,还有一部中篇职场小说《公司》正在连载。

有读者朋友问我:你的小说到底是自己写的还是 AI 写的,或者是一起写的?

在此澄清一下:我小说插图都是用 Midjourney AI 生成,我只管提示和筛选,但我中文小说的创意和文字都是手工完成。当然,我会借助一些工具(包括 Google 和 ChatGPT)做写作时的背景调研和事实核对。中文版完成后我会翻译成英文版,其间会借助 AI(主要是 ChatGPT 4),因为它的英文比我更地道。

有朋友好奇为什么在人工智能可以生成高质量文本的今天我还要选择手工写作小说。这到底有何意义,是不是螳臂挡车?我跟民国初年那些哭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不肯剪辫子的遗老有什么两样?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梳理了一下思路,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人类会想到用 AI 帮助自己写作,首先因为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痛苦是因为写作要把不成型的思想梳理定型,用文字表现出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没有前后矛盾,还要吸引人读下去,让人获得阅读快感和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这一切需要艰苦的劳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当写作质量达不到作者自己的标准时,要脸面的作者是不会发表的。所以创作人经常会为了一句不通顺的话反复推敲,为想出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捻断数根须。但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不是努力就能有的。这种力有不逮的痛苦大概每个作者都深有共鸣。

但写作又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看到本来互不关联的字词在自己的驱使下排列成了有意义的形式,能够传达自己的心意,在读者脑中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这种成就感和它带来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又让人欲罢不能。

如果用 AI 写作,至少在现阶段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AI 的文字水平只能算得上中庸。它是用大量语料训练的结果,遣词造句方式趋近于均值,所以看上去 AI 的文字中规中矩,不过不失,缺乏文采,有一股 AI 味,读多了之后不难识别。用 AI 写八股公文是可以的,比如财经分析和工作汇报它可以完成得很好,而吸引人的创意写作是难以主要靠 AI 完成的。

第二,用 AI 替代自己创作,其实剥夺了自己参与的快乐。就好像如果有一天发明了一种方便药丸,吃一颗就可以获得人体一天需要的全部营养,人类是否愿意就此放弃一品鲍鱼,二冬烩鸭,三杯鸡翅,四喜丸子,五香牛肉,六鲜菌菇,七彩虾球,八宝冬瓜,九转大肠这些费时费力的菜品?(好吧,最后一个可以没有。)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便将来 AI 遍地开花,仍有一项技能是不可被 AI 取代的,那就是精确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

未来属于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将想法表述清楚,精确传递给他人和 AI 的人。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如果没有经过写作训练,人对表达的精准度实际上是不敏感的,也就是说胡话而不自知。为什么网上这么多喷子整天掐架?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的大脑不适应逻辑思维,只能承载情绪的宣泄。按费曼的说法,一个人只有试着去输出的时候,才能真正消化知识。你如果不试着认真输出,对一个问题的了解是肤浅的。让 AI 帮你输出,很容易陷入一种循环:看起来头头是道,但表达的意思是扭曲的,而因为作者缺乏表达的锻炼,意识不到输出内容的不靠谱,于是进一步依赖这种省力的方式。久之人就会失去自己的声音,失去精准表达思想的能力,进而思维也变成一锅粥。

乔治・奥威尔说过:如果思想会侵蚀语言,语言也会侵蚀思想。

另外,写作不光是编个故事哄读者开心,也是一种感情的需要。好的作品不是迎合市场炮制出来的,而多是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写不行。用 AI 写作难以满足作者的这种需求。

人有两大精神需求:一是代入他人生活被感动的需求,所以我们会阅读追剧,还有一个是表达自己情绪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发朋友圈。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连发声都要让位于 AI?

我到美国的第一年夏天,在微软内部工具小组做实习生。小组的经理叫大卫,后来我和大卫前后脚去了谷歌。前年,大卫的妻子邦妮・加莫斯写了一部小说,英文名字叫Lessons in Chemistry,直译是《化学课》,中文版取名《妙不可言》。这部书一发布就成了爆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去年被苹果公司拍摄成同名电视剧,豆瓣评分8.6。

邦妮多年在企业做文案工作,《化学课》是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在此之前她被 90 多次退稿。这本书的写作动因是她在职场遭遇的一次不公正待遇。那一天,她给一屋子的男性员工展示了她刚刚做好的一套幻灯片,讲完之后,满屋寂静。然后一个人说:依我看应该这样。接着把邦妮刚说过的话几乎重新说了一遍。邦妮说这就是我刚才说过的啊,然而大家并不理睬,而是纷纷为这位男性员工叫好。最后邦妮的创意被冠上了男员工的名字。

邦妮愤怒了。她回到自己的办公桌,用上班时间写下了《化学课》小说的第一章,然后一发不收。

在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佐特承受了来自社会的偏见和不公正待遇:强奸,亲人去世,才华不被承认,成果被人剽窃,无法从事自己热爱和擅长的研究工作,但她拒不妥协,终于拿回了自己应得的认可。这本书能引起千千万万读者共鸣,是因为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强烈的情感,融入了自己的经历,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加上邦妮多年文案工作的职业训练,她知道怎样让文字写得好看、有趣、吸引读者,最终获得了应得的成功。

难以想象如果这本书是依赖 AI 完成还能取得这样的反响。

 

话题:



0

推荐

老万故事会

老万故事会

160篇文章 42天前更新

老万,基层程序员。智商配置一般,主频较低,小内存患者。文化程度介于《知音》和《故事会》之间。偶尔写几个字,发在财新和微信公众号“老万故事会”(laowangushihui)。

文章